翻译是在做什么

本来这篇文章的标题想拟成《当我在谈翻译的时候,我在谈什么》,但是如果是那样的一个标题,带给读者的感受就会相当不同。从积极方面说,读者会感觉这样的一个标题符合当下“凑热点”、“有格式”等特点;从消极方面说,读者会感觉“又是一篇套路文章”。所以,考虑之下,还是起了这么个比较平凡一些但是也比较合于想要表达内容的标题。

但是如此的说法实质上已经点了题:所谓翻译,其实就是在实施感觉的传达(transmettre des sentiments),或者说理解的传达(transmettre des compréhensions)。

没有了?没有了。翻译的工作,表面上看来是和语言相关,往往人们会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其实,不对的。且不说翻译并不一定涉及两种以上的语言,甚至不涉及语言也是可以的。只能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或理解的表达媒介是语言,所以翻译往往要和语言打交道。可是,不应该本末倒置。

下面是翻译的本质全过程:

源理解\rightarrow源表达(可选)\Rightarrow目的表达(可选)\rightarrow目的理解

翻译需要有一个源对象和一个目的对象(可以是同一对象),当该对象是人类时,“理解”也可以称为“感受”。翻译涉及的对象当然也可以不是人类,甚至可以不是生物。比如,计算设备也可以成为翻译涉及的对象。并且,使用计算设备作为翻译涉及的对象,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上面这个过程。有的时候,这种在计算设备之间的翻译,会被称为移植

很多人会狭义地理解翻译,认为翻译仅仅是上述过程中第二个粗箭头所代表的步骤。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的根本目的何在。抱着这样的理解去做翻译工作,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的。有些人做了很多年翻译,始终无法进步,原因就在于此。

从翻译的本质全过程出发,就可以抓住翻译的关键点:翻译所涉及的源对象和目的对象。只有设法达到和翻译的源对象同等水平的认识,才能了解隐藏在源表达这“一碗水”背后的“一桶水”,即搞清楚源对象“到底想表达什么”、“到底在表达什么”。而对称地,只有设法达到和翻译的目的对象同等水平的认识,才能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表达,能够把源理解尽可能忠实地、到位地转化成目的对象的理解。翻译水平的高低,就是看源理解到目的理解的偏差程度。当然,程度越低,说明翻译水平越高。其实,机器翻译的难点,也在于要从字面去反向计算源理解的全貌,而后者往往需要很多常识支持,这对于机器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这不是说,不要在表达上下功夫。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如果片面地注重表达,把“为谁翻译”这个大前提忽视了,翻译的根本意义也就丧失了。相信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宁肯翻译表达得粗糙一点,但是总算对方在表达什么能够理解,要远好于表达的词藻用尽,却完全不知对方所云(或者,抓不住重点)。好的翻译家,必是对于源对象和目的对象都十分了解者。在有些场合下,源对象和目的对象的身份可能是来回变化的(比如双向传译),此时对翻译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翻译是在做什么”》 有 1 条评论

  1. 吾真本 的头像

    高老师的“翻译的本质”给了我很大启发,赞!我再稍微改一下这个模型。以英文技术图书为例,翻译的本质貌似:原书作者理解 –1–> 英文表达 –2–> 译者理解 –3–> 译者中文表达 –4–> 读者理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