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余以来的IT更新盘点

说起来是“月余”,其实已经是半年多之间发生的事情了。保持一种个人爱好的好处就在于,在同样的纷繁芜杂、了无希望的世间生活之中,我们可以像松鼠积累橡果一般,建立一些自以为是的指标,来做为本无任何特别值得一提之处的日常事件所带来结果的带有筛器的分叉漏斗。自觉或不自觉地,这些结果中通过筛选的就径自通过某一个分叉进入一个爱好之袋。如果心情闲逸,可以促使事件的发生,或盯着这些结果的落袋;而如果庸庸忙碌,这些结果的发生却是不会停止的,等到一个阶段,可以盘点袋中之累累硕果。而所谓的个人爱好,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即在闲时亲自促成某些方面的结果,而在忙时过一段时间盘点这些方面自然发生的结果。所以,我现在所做的,就是盘点一下这段时间自然发生的IT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更新,这并不是件很有系统的工作,因为毕竟是个人的事。

最大的更新发生在手机方面,可以说变得连一点原始的模样也认不出了。

  • 首先,我约三个月前更换了手机号码。时机为什么选在这里,是因为正处在我旧的手机号码由于我去了国外一段时间而基本上处于半废弃状态,趁着刚回国还没有重新联络到热乎起来的程度之前将它换掉。更换它的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不太喜欢“15”开头的新号段,想换回“13”开头的经典号段的想法(“18”开头的号段更是让我摇头)。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号码里的“6”和“8”的数目之多,证明了我和某些我所鄙视的人一样有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的俗不可耐。总之,更换后的新手机号码让我还算满意,大概一段时间以内如无意外会予以保留。
  • 其次,我更换了手机SIM卡,换成了带有RFID的“手机钱包”功能卡,这是通过一个中国移动促销活动获取的。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麦当劳星巴克时能免除付现金或刷卡的那一点点负担,而且用手机去地铁刷闸机的样子好像也蛮傻的(在喜士多连锁店里用过一次,说实话还是挺方便的)。但是我觉得以中国移动的实力做物联网产品,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手机是事实上的最广泛分布的终端设备,如果它的芯片被升级为物联网芯片,并涉及物联网相关的应用,它能够触及的领域几乎是无限的。最容易想到的是支付和身份识别的应用,即使是这两种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也已经不小了。所以,对于“早晚也还是要办”的业务,我是倾向于“晚办不如早办”的。呵呵,到底是吃这个行业的饭的人,当然也不免于成为首当其冲的消费群中的一员。
  • 再次,我更换了手机——我不得不承认,诺基亚提供的PC套件Ovi套件实在是太好用了,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联系人和短消息的备份问题。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愿意以每部一千元的价格将我在过去的时间里遗失的手机从某个不可知空间里全部买回来(我从来没有买过价格高于一千元的手机),然后把里面的短信备份好以后,再把它送回到原来的空间中去。有些短信承载的东西太多、太重,以至于我不愿意删除。然而我曾经一再夸赞过的1209手机却不再提供这个功能——新的操作系统不再支持我用来备份短信和通讯簿的软硬件,并且我可能也不再能够接受双频手机了。尽管有我真的不需要的彩屏和摄像头,却把我认为十分有用的手电筒功能无情地去除,我也只能被时代的大潮无奈地推向前进的方向,好在在此过程中多少得到了一些尚算得有价值的补偿。
  • 当然,我也更换了手机套餐。什么叫套餐?我和于海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套餐就是运营商把你套住,成为它们的盘中餐的过程。运营商的边际成本可以说无限接近于零,可以说我们交一毛钱他们就赚一毛钱。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套餐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支出项目配比少交钱。经过统计计算,我的支出项目主要在于本地通话和短信。于是我把套餐更改成了动感地带网聊版,这样本地呼叫服务的费用从0.13元/分钟降低到了0.1元/分钟,节省了23%;短信的费用以包月形式计费的部分,相对于原来的神州行畅听卡16元版,相当于花20元购买了360条短信发送服务(只要多加一个10元的拇指派,最多可以叠选五次),节省了44.4%。并且套餐里还赠送了来电提醒功能(原来的功能费是3元/月,这是我觉得该套餐赠送服务中最靠谱的一个)、50MB GPRS流量(这个对我来说基本上是用不完且用不到的)、2小时WLAN上网时间(官方宣传资料里都写的是3小时,但是实际上已经被某一个通知改成了2小时,去营业厅办理时才会告知你),以及彩铃(被我直接关掉了,对不起,免费也不要)。总体来说,希望能够把每月的手机费用在不削减服务的前提下控制在90元以内。

所以,经过了以上这么一些步骤,可以说在手机软硬件方面能换的都换掉了。费用基本上在800元左右,但希望以后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很少需要更换任何部件和服务的使用体验。既然谈到了这一部分,我就再多谈一点有关无线和有线连接的话题。手机相对于固话来说,是一种无线化的点对点通信手段,然而它的断线率比固话高若干个数量级。而蓝牙和红外等相对于数据线连接来说,就是无线化的数据传输手段。我听说现在已经开始在研究所谓非辐射性磁耦合共振,想把传输电力的线路也省去了——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一定又是一场很大的技术应用突破。可是直到今天,无线技术仍然存在很令人头疼的技术问题。因为依靠场而不是导线的传输,始终有着受外界干扰而很难以排除这种干扰的问题。一块铅板或哪怕是足够厚的水泥板就可以阻断场,而导线只要不断,就能够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基站将信息几乎无损地传输。尤其是蓝牙技术,我觉得至今还完全不能说是有成熟的迹象。除了像苹果的Magic Mouse这种花重金打造的设备尚算得,一般地想要靠蓝牙来做为生产环境的数据传输机制,基本上是会令人感觉十分地抓狂的。更不用说蓝牙还要有手工配对这样的连我这样很熟悉其工作原理的人都感觉十分麻烦的步骤,对于完全就不想琢磨的用户来说不啻于将他们直接排除在市场定位之外了。Plug-and-play,这是1994年提出的概念了吧?16年以后的新产品居然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太违反“Don’t make me think”的基本工业设计准则了。可以说,无线传输永远无法完全替代有线传输,如同电子阅读设备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传统书报,这和计算机芯片基础技术所用的真空管-晶体管(场效应管)-集成电路的更替是不同的,后者是下一代产品具有上一代产品的全部优点却去掉了它的很多缺点。但是,无线传输——无论传输的是能量还是数据,都会是有着有线传输所没有的弱点的。所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总有它在可靠性方面的不足之处,而就是这么一点不足之处使得它在生产环境中的应用大大受限。当然它的优点也是十分明显以至于不需要大书特书的了,可是我们在生产环境中广泛使用无线产品,或者说在生产环境中去掉有线产品,我看可能永远是实现不了的。

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家里忽然把D-Link产品统统送人了——无线网卡、无线路由、交换机,高端和低端的一古脑儿,像是要和它划清界限似的。其实不是,还是喜欢D-Link品牌和产品的。但是还是要尝试别家的产品,以及一些别的已经想不太起来的原因。结果上看,闵行使用的是华为无线路由,而闸北家里使用的是TP-Link的一套网络解决方案了。但是最大的更新不在这里,而在于把闸北这边的中国电信服务升级到了“我的e家”品牌e9套餐。计费的规则极为复杂,复杂到我不得不制作了一张表给我父母解释究竟应该如何使用包括固定电话、天翼手机、天翼3G上网卡和IPTV在内的所有服务,以及它们的资费如何计算。说实在的,这些规则实在是复杂到对于老百姓来说是近乎骗局的程度了。当然,只要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细看起来还是可以称之为合算的:赠送带触摸屏的手机一部,下行带宽也从2MB升级为4MB,每月有590分钟的长市通话时间和30小时的3G上网时间,而费用在活动期间则优惠为2200元/年,如果把手机价格也算为折旧,一年的服务费用则只比原先的1500元稍多——当然,明年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电信会向我们再次推销下行带宽为20MB左右的光纤网络服务,而IPTV也可能要收费或变相收费了,具体怎么办只能说是到时候再看吧。

短短几个月之间,在大众IT服务的方面,悄然地发生了很多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运营商在力推很多原来不涉及的业务,比如中国移动推出了准固话业务(基础硬件还是无线基站,因此不能说是真正的固话)和物联网业务;中国电信推出了无线业务(仅限于CDMA网络,但有了固话时代所没有短信服务)和机顶盒业务。基本上可以看出来,只有单一业务线的公司——如中国联通(只有无线业务)和东方有线(只有机顶盒业务,什么?谁说了一句啥有线通?帮帮忙,还是躲起来不要丢人了好不好?)恐怕将在竞争中出局——当然在中国嘛,死掉是不会死掉,况且还有企业用户这块业务,但是这被竞争对手肆意恶心的日子怕是也不好过。政府支持、银行家投资……是的,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后的决定权属于产品和服务的等级,即所谓的核心竞争力。连寡头竞争的成员企业也不能够逃脱这个咒语的:

固定电话业务 无线语音和短信业务 家庭宽带业务 3G业务 WLAN热点业务 机顶盒业务 物联网业务
中国移动 伪固话服务,前已说明 有,GSM网络
中国联通 亦是伪固话服务,且仅在有限省市提供 有,GSM网络 有,大部分随iPhone捆绑销售
中国电信 有,CDMA网络
东方有线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新业务如3G和物联网,由于其极高的边际收益率,必然成为垄断企业竞相投资的对象。而个人和中小企业欲在IT行业有所成就,也必要或多或少和这些业务相结合方能实现。而传统业务的巨额投资和长期建设,则多少是有一些事实上的门槛在的了。所以中国移动不会再介入家庭宽带,而东方有线也不会想着要搞固定电话。当然,这也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了。我个人的看法是,垄断企业的进取和国家的积极管理,在现阶段形成的竞争局面和产品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并且,已经出现了像中国移动这样开始介入未来IT发展方向——物联网应用的企业,我相信如果还有下一轮的洗牌,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将是最终PK的运营商。

话题回到桌面操作系统和应用:期待中的Windows 7 Service Pack 1并未发布,这一点的确说明Windows 7的巨大成功是依靠它本身的实力。我是一直主张把Windows 7看作Windows Vista R2的:虽然Windows Vista饱受诟病,但它对Windows 7的成功(甚至后Windows 7的数代操作系统)绝对功不可没。但是,这段时间微软的应用程序发布得很快,并且是主版本升级:这就是Office 2010Visual Studio 2010Windows Live Essentials 2011(其中Windows Live Mesh的推出可以说使得QQ文件中转站瞬间失去了它的魅力)。并且,Internet Explorer 9也发布在即。可以看出,微软已经实实在在地在网络产品方面发力了,我老实地讲,Google在软件产品方面地位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的。当然,在以核心搜索为基础的Web产品方面,微软的差距还决不是一两年能赶上的。说到浏览器的话,可以说Chrome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完全取代了Firefox,这也足可以解释为何预定在2010年10月10日发布的Ubuntu Linux的10.10版本中为何将预装的浏览器换成了Chrome。我这样讲也有自己的理由的,因为前几个月我在搞翻译。而我发现在搞翻译时,自己已经离不开Google译者工具包了。但这个在线工具在Internet Explorer中无法完成加载,在Safari中和输入法又有严重的冲突。所以能用的只有Chrome和Firefox,可是Firefox除了浏览器之外没有任何网络服务——我是决不相信依靠所谓的第三方插件所提供的服务的,这么一来,Chrome带有的Google龙脉自然使它成为了我的不二之选。一来二去,我当然也就认识到了它的很多强大和便利之处,它在我心中的排名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当然,我也在期待Internet Explorer 9能够成功地加载Google译者工具包的页面,如果能少装一个额外软件我还是十分愿意的。同样地,Windows 7 Service Pack 1中如果能附带Internet Explorer 9正式版,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我的下一次重装桌面系统的计划时间点,也就是在它发布之时吧。

最近这半年里,我基本上没有任何时间用在了博客写作上,而商业写作倒是搞了一大堆。无论如何,在这长假里,花了几小时来絮絮叨叨,希望大家也能多来随便看看。我的博客决不会停止更新的,因为现在新的域名每年也要200多美元了——尽管Flickr PRO过期了一时还没有续费,大概下个月的某个时间,资金才能到位吧,现在的日子不比过去的黄金年代了。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 “月余以来的IT更新盘点” 》 有 5 条评论

  1. catherine 的头像
    catherine

    “套餐就是运营商把你套住,成为它们的盘中餐的过程。”
    让我想起来赵本山对商人的定义:”商人就是伤害别人的人.”

  2. Pat 的头像
    Pat

    家庭式IT理念

  3. dreamfree 的头像

    新域名很不错 哈哈

  4. 犊犊 的头像
    犊犊

    google内部的软件汉化还是用SDL worldserver的…不过哪天SDL被google收购了也说不定

    1. 高博 的头像
      高博

      哎……希望那个时候一套软件不要卖上千美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